语言选择: 简体中文简体中文 line EnglishEnglish

行业资讯

中国中铁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j9九游会

  j9九游会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公司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资委各项工作安排,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苦干实干,全年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新签合同额30,323.9亿元,同比增长11.1%,再创历史新高;营业总收入11,543.58亿元,同比增长7.56%;净利润349.72亿元,同比增长14.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2.76亿元,同比增长13.25%;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692.02亿元,同比增长14.08%;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上升0.5个百分点至12.13%;四项费用率下降0.07个百分点至5.40%;流动比率由上年末的1.02上升至1.03;资产负债率73.77%,有效管控在年度预算目标范围内,实现了公司经营规模、效益、质量连年迈上新台阶。公司连续17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34位,《财富》中国500强第5位;位列《工程新闻纪录ENR》最大250家全球承包商第2位;连续9年在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中获得A级;连续9年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A类评价结果。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惠誉、标普对中国中铁的评级为A3/A-/BBB+,展望维持“稳定”。使命任务铁肩担当,柱石作用充分发挥。公司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国资委关于稳增长重要部署,坚持开局快、开门早、开门红,全面发力抓经营,在不断巩固核心主业优势的同时,积极开拓城市更新、水利水电、水务环保、清洁能源等“第二曲线”市场,加快合同转化,全力推动稳产增产,确保在稳经济大盘中“顶梁柱”顶得住、“压舱石”压得实。年内参建的北京丰台站、郑渝高铁、杭台高铁、深圳地铁“两线三枢纽”、玉楚高速等国内标志性重点工程建成投用,孟加拉帕德玛大桥、埃及斋月十日城铁路等海外重点工程顺利完工,向世界展示“中国建造”风采。改革行动圆满收官,提质增效成果显著。公司全面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6大改革领域31个改革方面共计221项任务全部完成,考核结果为A级,入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健全“1+5+N”治理制度体系,全面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健全市场化用工机制,拓宽中长期激励渠道,完成覆盖747名核心骨干人员的首批限制性股票激励,实施13家科技型企业关键核心人才岗位分红激励;不断夯实安质环保基础,扎实开展“8+4”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合规管理强化年”活动,不断完善投融资项目运作管控机制,全面强化了系统性风险防控;全面推行大商务管理,构建大商务管理体系,强化经营开发、项目履约、收尾结算各环节提质增效,为企业“效益提升、价值创造”持续注入新的更强动能,有力推动企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中铁品牌实力彰显。公司积极贯彻落实“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充分发挥3个国家级实验室创新引领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力推进“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抢跑智能建造“新赛道”,打造“数智中铁”新品牌;贯彻“双碳”目标指引,制定中国中铁碳达峰行动方案,争做行业绿色发展标杆;开展了第二届实用技术大赛,创新成果斩获6项专利奖;攻克了复杂海域公铁大桥设计关键技术等世界性难题,开发的“铁路大跨度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关键技术研究”等44项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恶劣海况、复杂地质条件下海上风电植入嵌岩基础施工关键技术”等110项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所属中铁大桥局、中铁电气化局、中铁装备三家单位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共建共享深化互利。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公司克服诸多挑战,奋力拓展市场,大力推进项目履约,坚定走好专业化、品牌化、属地化发展之路,不断推动海外业务做强做优做大;坚持海外“双优”战略,持续深化“一体两翼N驱”海外经营体制改革,系统勾画“国别市场地图”,健全完善市场体系,强化“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布局,深化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推动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项目,不断提升方案和产品供给能力;伴随“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中老铁路、埃及斋月十日城轻轨铁路AB段、孟加拉帕德玛大桥等的相继建成,印尼雅万高铁试验运行,瑞典地铁、孟加拉数字联通等项目的相继中标,中国中铁正为不断推动务实合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贡献着中铁力量。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部署,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加码发力,在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大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年铁路、公路、城轨、水利、地下空间开发等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增长势头整体稳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高速发展。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7.2万亿元,同比增长5.1%,较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出2.1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由2021年的0.4%快速攀升至9.4%。建筑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9%,充分体现了建筑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2022年,全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超3.8万亿元,同比增长超6%。其中,铁路方面,2022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7,109亿元,同比下降5.1%,投产新线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公路方面,2022年全国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9万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高速公路投资1.47万亿元,同比增长6.6%。水利建设方面,2022年,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0,893亿元,较2021年全年增长43.8%,新开工水利项目数量、投资规模为历史最多。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新增运营线条,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公里,其中地铁线%)、城市快轨线%)。基础设施建设是稳投资的重要抓手之一,PPP已日益成为拉动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力量,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助力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12月31日,财政部PPP在库项目总计14,038个,总投资额为20.92万亿元,其中:管理库项目10,346个,投资额为16.62万亿元;储备清单项目3,692个,投资额为4.30万亿元。为了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2022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证监会和多个地方政府都积极出台推动REITs落地的政策,鼓励聚焦重点领域、区域、企业等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基础设施领域REITs健康发展。2022年,百年变局与地缘政治冲突复杂演变,世界经济滞胀风险上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行业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继续积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仍保持活跃。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0,42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折合1,549.9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新签合同额17,02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折合2,530.7亿美元,下降2.1%)。其中,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5,514份,新签合同额8,718.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8%(折合1,296.2亿美元,j9九游会下降3.3%),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2%;完成营业额5,713.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3%(折合849.4亿美元,下降5.3%)。从国际基础设施合作发展趋势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仍将是未来推动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实现稳步发展的重要组成。2022年,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总体规模持续推高,不同细分领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交通设计类企业受益于“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整体表现高于行业平均值;建筑类设计企业受上游房地产市场持续冲击影响,整体表现不佳。2022年4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编制发布《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十四五”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企业数字化发展要求和转型思路;5月,住建部发布了《“十四五”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规划》,更进一步指出了行业的发展方向。未来,伴随需求场景的变化,工程建设领域面临着空间、产业、数据的全面协同、打通,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将围绕“战略–战术–执行–组织”四个层次深化数字化转型策略,推动以工程技术为内核的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创新,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成长。2022年,中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工业经济回稳向好,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贡献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6%;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增速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高4.0个百分点。随着《“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关于支持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的通知》《“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的相继发布,国家将加强装备领域薄弱环节的资金投入,推动制造业突破产业发展的短板瓶颈;推动实现装备数字化,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为装备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国家“双碳”政策的指引和推动下,钢结构等节能环保材料的应用成为推进建筑绿色化、工业化,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我国钢结构建筑及钢结构桥梁比例持续提升,桥梁钢结构业务仍处于发展的“黄金期”。隧道掘进机的市场格局进一步改变,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从前期地铁建设领域“一枝独秀”,到当前地铁、市政、水利、抽水蓄能、铁路、矿山建设等领域“百花齐放”,隧道掘进机在新兴业务领域的应用不断提升。2022年,国家监管部门多次出台利好政策,从支持需求端到支持企业端,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同时也为地方因城施策释放空间。2022年已有超300省市(县)出台政策近千条,达到近年峰值,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强,对需求端政策的优化频发,多地房贷利率达历史低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32,895亿元,同比下降10.0%。其中住宅投资100,646亿元,同比下降9.5%;办公楼投资5,291亿元,同比下降11.4%;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0,647亿元,同比下降14.4%。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6,366万平方米,同比增加5,343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26,947万平方米,同比增加4,186万平方米。预期2023年,中央将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基调不变,供需两端政策均有继续优化空间。2022年,受世界流动性紧缩、需求放缓、地缘冲突、产业链重构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色金属价格明显共振,年内整体价格呈现高位宽幅波动。铜产品方面,2022年全球铜矿山运营整体平稳,产量增速有所下滑,除个别铜矿遭遇罢工、封锁等影响外,其他矿山运营基本稳定;据数据显示,LME铜年底收盘价8,374美元/吨,较年初下跌13.8%,全年均价约8,790美元/吨。钼产品方面,2022年全球钼产量较为平稳,没有新增钼矿产能,由于受到海外铜矿减产、钼品位下降等影响,钼精矿产量略低于上年;从供需关系看,2022年钼需求重新上涨,j9九游会供给由过剩转短缺,钼价持续上涨,尤其是2022年四季度以来涨幅较大;据安泰科数据显示,钼精矿(40%-50%)年底收盘价为4,290元/吨度,全年均价约为2,806元/吨度。随着国内经济恢复,扩大内需、稳定房地产等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发力,新旧消费动能转换,新领域的高速发展加大对铜、钴、钼、锂等有色金属需求度,为有色金属价格提供稳定支撑。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国家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功能,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信贷结构不断优化,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金融市场整体平稳运行。2022年是信托行业资管新规结束过渡期后正式执行的第一年,行业转型之下,配套的制度改革接踵而至,银保监会2月发布《信托业保障基金和流动性互助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6月发布《关于信托公司做好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信托行业稳定基金和信托业筹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12月发布《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将对信托行业产生深远影响。预计随着经济复苏和房地产市场回暖,行业信托资产规模呈现企稳回升态势。财务公司行业,银保监会新修订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正式施行,通过“向上延伸监管、收缩业务范围、明确监管指标”等方面对财务公司行业进行了再规范、再完善。基金行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先后发布《私募基金备案案例公示》等多项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私募基金登记备案规则体系,优化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和自律管理工作,引导私募行业高质量发展。本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多功能综合型建设集团之一,能够为客户提供全套工程和工业产品及相关服务。公司在工程建造、设计咨询、装备制造等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延伸产业链条,扩展增值服务,开展了特色地产、金融物贸、资源利用、资产经营和建筑科技创新与应用等相关多元业务。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公司各业务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上下游关系,逐步形成了公司纵向“建筑业一体化”,横向“主业突出、相关多元”的产品产业布局。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情况说明如下:2022年,公司实现新签合同额30,323.9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境内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28,486.1亿元,同比增长10.5%;境外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1,837.8亿元,同比增长21.1%。2022年公司将水利水电、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等作为“第二曲线”业务,集中发力、做大市场规模、厚植竞争优势,报告期内第二曲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未完合同额49,311亿元,较2021年末增8.5%。具体业务新签合同额情况如下: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中铁的核心板块,是巩固中国中铁建筑行业领先地位、增强品牌实力的根基,是提高市场影响力的重要支柱,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公司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涉及铁路、公路、市政、房建、城市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港口航道、机场码头等工程领域,经营区域分布于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拥有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建筑工程等多类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基础设施投资业务是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施工核心业务产业链的延伸,公司基础设施投资业务坚持围绕主业、服务主业、带动主业、j9九游会促进主业的原则,秉承“一个板块经营,多个板块受益”的投资理念,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管廊等多个基建领域不断创新投资建设模式,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推动公司持续保持基础设施领域施工承包优势。公司始终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是全球最大的建筑工程承包商之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18项,占全国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数量的50%以上;拥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32项,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19项,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9项,港口与航道施工总承包特级1项。公司在中国铁路基建领域、城市轨道交通基建领域均为最大的建设集团,拥有中国唯一的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着中国铁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建造方面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同时,公司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力量之一,是“一带一路”代表性项目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匈塞铁路、孟加拉帕德玛大桥的主要承包商。报告期内,公司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26,659.3亿元,同比增长10.3%;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未完合同额44,437.7亿元,同比增长5.5%。分业务领域来看:①铁路业务方面,随着铁路大中型市场招标规模的提升,公司铁路业务新签合同额保持稳定增长。全年铁路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5,157.8亿元,同比增长19.0%;未完合同额7,612.0亿元,同比增长5.0%。②公路业务方面,全国公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公司全年公路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3,483.1亿元,同比增长18.0%;未完合同额6,507.1亿元,同比减少5.9%。③市政及其他业务方面,公司持续深耕城市综合开发领域经营,不断夯实市政、房建等传统业务竞争优势,水利水电、港口与航道、机场工程等领域经营成效明显,对新签合同总额的贡献度显著提升。全年市政及其他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18,018.4亿元,同比增长6.8%;未完合同额30,318.6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市政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3,149.6亿元,同比减少24.3%;房建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8,418.2亿元,同比增长6.2%;城市轨道交通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1,177.4亿元,同比减少21.1%。④第二曲线方面,报告期内“第二曲线”经营成效显著,全年新签合同额3,018.92亿元,占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新签总额的11.3%,同比增长81.18%。其中,水利水电板块新签合同额985.57亿元,同比增长223.29%;生态环保板块新签合同额752.23亿元,清洁能源板块新签合同额超400亿元。勘察设计与咨询是中国中铁的核心板块,是引领中国中铁技术与产业升级、带动其他业务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提升中国中铁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依托,是促进产业协同、提高全产业链创效能力的重要支撑。公司勘察设计与咨询业务涵盖研究、规划、咨询、造价、勘察设计、监理、工程总承包、产品产业化等基本建设全过程服务,主要涉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房建、水利水电、水运勘察设计等行业,同时不断向现代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智能交通、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电力、节能环保等新行业新领域拓展。基本经营模式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勘察设计订单,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及相关服务等任务。同时,公司不断创新设计咨询业务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开展城市基础交通设施规划的优势,努力获取设计项目和工程总承包项目,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作为中国勘察设计和咨询服务行业的骨干企业,公司在工程建设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协助制订建设施工规范和质量验收等方面的铁路行业标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累计获得国家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154项、国家级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101项、国际工程咨询(FIDIC)和工程设计大奖34项,在2022年ENR全球150家最大设计企业排名中位列第15位。2022年公司充分发挥设计板块各企业专业优势和引领带动作用,合理布局经营生产要素,不断加强公路、水利水电、水资源开发利用、河道或流域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的设计和规划优势,公司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务新签合同额278.9亿元,同比增长35.7%。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务未完合同额533.9亿元,同比增长7.2%。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是中国中铁的核心板块,是践行“三个转变”、推动中国中铁品牌高端化的重要载体,是助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是补链强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公司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业务主要服务于境内外基础设施建设,产品涵盖道岔、隧道施工设备、桥梁建筑钢结构、工程施工机械、装配式建筑品部件以及轨道交通电气化器材等。基本经营模式主要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获取订单,根据合同按期、保质保量提供相关产品及服务。道岔产品方面,公司拥有从设计研发到制造的全产业链核心竞争优势,具备年产各类道岔2万组的能力,产品广泛应用于铁路、地铁及有轨电车等领域。隧道施工设备及服务方面,公司能够提供涵盖复合盾构机、硬岩TBM等各系列隧道掘进机及配套设备、隧道施工机械的相关产品和配套服务,并已构建了零部件及配套设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及配套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钢结构制造及安装方面,公司桥梁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业务主要以制造、安装各类大型桥梁钢结构为主,在跨江跨河的桥梁钢结构市场优势明显,生产制造的桥梁钢结构、钢索塔产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工程施工机械方面,公司是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专业从事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专用施工机械的制造与研发的大型科技型企业,产品包括铺轨机、架桥机、运梁车等铁路施工专用设备以及起重机械等其他大型工程机械。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电气化器材方面,公司轨道交通电气化器材主要产品包括普速铁路、提速铁路、高速铁路接触网成套器材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所有供电形式的成套供电器材,其中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接触网器材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装配式建筑方面,公司是国内房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行业中产品结构丰富并可提供装配式建筑全套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致力于打造高科技创新型装配式建筑业务平台。公司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等交通基建相关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处于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地位,在科技创新实力、核心技术优势、生产制造水平、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竞争力突出。公司是全球销量最大的盾构机/TBM研发制造商,是全球最大的道岔和桥梁钢结构制造商、国内最大的铁路专用施工设备制造商、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型装备制造商。在国内市场,公司在技术含量较高的高速道岔(250公里时速以上)市场占有率64%、普速道岔市场占有率46%、重载道岔市场占有率56%、城轨交通道岔市场占有率70%,大型钢结构桥梁市场的占有率为60%以上,高速铁路接触网零部件市场的占有率为60%以上,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产品市场占有率约50%。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中铁工业600528)(股票代码600528.SH)是我国铁路基建装备领域产品最全A股主板唯一主营轨道交通及地下掘进高端装备的工业企业;高铁电气(股票代码688285.SH)是国内电气化接触网零部件及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装备重要的研发、生产和系统集成供应商;中铁装配300374)(股票代码300374.SZ)是国内房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行业中产品结构丰富并具备装配式建筑集成服务能力的供应商,可提供装配式建筑全套解决方案。作为工程建造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公司研发制造的隧道掘进机、隧道机械化专用设备、工程施工机械、道岔、钢桥梁等产品市场需求充盈稳定。2022年,公司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业务新签合同额631.9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国内新签完成623.8亿元,海外新签完成8.1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业务未完合同额1,306.3亿元,同比增长33.8%。房地产开发业务是中国中铁的重点发展板块,是中国中铁品牌多元化的重要载体,公司依托主业优势向“地产+基建”“地产+产业”模式转变,致力成为优秀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加快由传统的商业地产开发向集多业态、多产业、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开发模式转变;发挥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创新商业模式,在土地获取、产业链协同、产品与服务等方面形成中铁特色。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包括土地一级开发和房地产二级开发。土地一级开发经营模式是地方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及平台公司通过竞争方式委托公司按照规划要求,对一定区域的土地依法实施征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使区域内的土地达到规定的供应条件,政府或其授权部门通过有偿出让该土地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并按约定支付公司的投资及收益。二级开发经营模式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获得房地产开发授权,将新建成的商品房进行出售或出租。2022年,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坚持新发展理念,面向市场需求,发挥产业链一体化优势,重点布局城市群、都市圈,围绕基建主业找项目、谋发展,向文旅、康养、TOD、会展等领域稳步拓展,加快由传统的商业地产开发向多业态、多产业、多功能一体的综合开发模式转变,持续提升中国中铁特色的房地产开发核心竞争力;深入研判已进驻区域和城市房地产市场环境,持续优化房地产项目投资布局,审慎优选投资项目,适当增加在一线城市和二线核心城市的投资比重。面对整体市场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强房地产板块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高度重视项目存货去化,狠抓项目销售回款,加强存量资产盘活;坚持“以销定产、以收定支”,确保房地产业务现金流安全,努力促进企业房地产业务平稳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报告期内,公司房地产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751.9亿元,同比增长29.6%;新增土地储备面积130.61万平方米。公司矿产资源业务以矿山实体经营开发为主,目前在境内外全资、控股或参股投资建成5座现代化矿山,分别为黑龙江鹿鸣钼矿,刚果(金)绿纱铜钴矿、MKM铜钴矿、华刚SICOMINE铜钴矿以及蒙古乌兰铅锌矿,均生产运营状况良好。但是,当今世界仍面临着市场供求、国际经济和政治的不确定性,公司下一步将加强境外矿产资源业务风险管控和管理提升,确保在产矿山安全生产和收益稳定。公司生产和销售的主要矿产品包括铜、钴、钼、铅、锌等品种的精矿、阴极铜和氢氧化钴。目前,公司铜、钴、钼保有储量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矿山自产铜、钼产能已居国内同行业前列。2022年,公司矿产资源的开发、销售总体保持稳定。其中,铜金属产量30.29万吨,同比增长25%;钴金属产量0.52万吨,同比增长加60%;钼金属产量1.50万吨,同比持平;铅金属产量0.95万吨,同比减少13%;锌金属产量2.36万吨,同比增长10%;银金属产量44.7吨,同比增长16%。公司开展金融业务过程中,严格落实国家金融监管政策要求,坚持产融结合整体方针,坚持以服务内部金融需求为基础、以促进建筑主业发展为中心、以创造价值为导向,坚持金融资源配置效益优先原则,促使金融资源流向高效资产,牢牢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公司目前已持有信托、财务公司、公募基金等金融牌照,获批开展的资产管理、私募基金、保险经纪、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业务,均属于国资委允许审慎规范开展的金融业务。公司构建了以中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中铁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中铁资本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类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各公司积极探索产融结合新方式,j9九游会服务内部金融需求。中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服务信托、项目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产融投“三合一”模式等方式,加大服务主业的主动性,建立对交易对手和项目的常态化风险监测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中铁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加强内部资金集中,建立资金池,控制融资规模,通过利用自身金融资源和人才资源,发挥金融整合的平台优势,在降低融资成本,“降杠杆、控负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铁资本有限公司开发出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融资租赁、保险经纪、创新创投和国际投融资等多元化业务,持续在获取投资项目权益融资方面发力。公司物贸业务是由公司所属各级物贸企业依托全公司生产经营主业所形成的需求优势、产品优势以及集中采购供应所形成的资源渠道优势而开展的贸易业务,以公司内部贸易为主,适度开展对外经营。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铁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资源板块矿产品销售业务;全资子公司中铁物贸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面向全国的经营服务网络,与国内大型钢材、水泥、石油化工、四电器材、建筑装饰材料等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公司层面的主要物资集中采购供应,并向国内其他建筑企业供应物资,公司资源获取能力、供应保障能力、采购议价能力得到显著提供。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期间,通过适当储备、适时锁定价格等有效方式,为公司生产经营提供可靠的物资供应和应对价格波动风险影响提供保障。公司基础设施资产运营业务范围主要是为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提供运营维护管理及资产经营,涵盖自主经营、联合经营和委托经营三类模式。目前,公司运营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水务环保、市政道路、产业园区、地下管廊等类型,运营期在8至40年之间。随着公司承揽的基础设施投资类项目相继建成进入运营期,公司基础设施运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体呈增长态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表内运营项目51个。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积淀的硬核建筑央企,中国中铁的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对企业内外部超大规模资源的专业化整合能力、对建筑业全产业链服务的系统性集成能力、对企业累积性竞争优势的结构性塑造能力,形成了以“五型中铁”为核心的世界一流企业竞争力。“三个转变”先行者。公司是“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的起源地和积极践行者,率先推动企业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量和中国品牌转变:始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在原创理论、原创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传承和弘扬质量立企精神、工匠精神,企业产品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坚持品牌建设与业务发展协同推进,构建了以“中国品牌日”为主的立体式、全方位的品牌传播推广体系。国家战略主力军。作为中国铁路建设的主力军、国家公路网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排头兵、桥梁建造和隧道建设的国家队,公司围绕交通强国、质量强国等国家战略建设要求,加快推进成员企业和优质资源向国家战略领域、区域倾斜配置。公司先后参与建设的铁路占中国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建成电气化铁路占中国电气化铁路的90%,参与建设的高速公路约占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八分之一,建设了中国五分之三的城市轨道工程,建设了1万多座总长度达1.7万多公里跨江跨海大桥,建设了1.6万多公里穿山越洋长大隧道,创造了“国之大者”的光辉业绩。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公司担当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形成了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于一体的科研创新体系。积极构建原创技术策源地,拥有“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实验室及“数字轨道交通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了21项国家重点课题研发任务。拥有10个博士后工作站、49个省部级研发中心(实验室)、18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137个省部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公司累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和发明奖127项,拥有专利32,579项。中国建造的领跑者。作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建筑产业集团,在全球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领域拥有领军优势,铁路、公路、市政、城市轨道交通等细分市场产品持续保持行业领先,高速铁路、特大桥、深水桥、长大隧道、铁路电气化、桥梁钢结构、盾构、TBM等专业领域产品持续保持国际领先。公司拥有领先的机械装备实力,主要施工设备总台数达12.3万台,其中盾构机/TBM424台;拥有强大专业的人力资源保障,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0万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000余人,中高级职称8.5万余人。公司累计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490(其中金奖37项)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236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167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154项,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101项,国际工程咨询(FIDIC)和工程设计大奖34项。产业生态的主导者。公司秉承“产业共生、生态共赢”理念,完成了建筑业及相关多元产业链的全面布局,业务范围涵盖几乎所有基本建设领域,在设计咨询、工程建造、装备制造等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同时,加快构建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扩展增值服务,推动特色地产、资产经营、资源利用、金融物贸及其他新兴业务协同发展,加快产品和服务迭代升级,实现由工程建设承包商向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商转变,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一体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绿色转型的新标杆。公司坚持推进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将绿色理念融入中国中铁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节能技术创新为支撑,以节能管理、能源资源利用为中心,抢滩低碳经济、绿色金融、碳汇交易等政策前沿领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提升企业绿色建造水平,推荐国家级绿色建造施工水平过程验收34项。公司荣获中国建筑界最高级别认证“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全球建造的新典范。公司始终坚持推动企业从跨国经营向跨国公司转变,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世界一流的建造能力,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中国路、中国桥、中国隧、中国城等高品质的工程典范。在全球市场久负盛名,先后在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大洋洲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一大批精品工程,创造了中国速度,向世界贡献和彰显了中铁智慧和中铁力量。公司建设的雅万高铁、孟加拉帕德玛大桥等海外重点工程顺利完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建造”风采。国家形象的新名片。公司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标准、管理、产品等领域的突出优势,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化标准组织,推动中国理念、中国标准国际化,提升企业全球服务力、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近年来,公司在全球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资源配置主导地位不断提升,技术引领力、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更加凸显。公司已连续17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位列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第34位、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第2位。2022年,“中国中铁”品牌荣获“华谱奖”,被评为“叱咤全球的国家名片”。价值创造的实干家。公司始终注重股东收益、客户利益,追求有质量的规模增长、有现金流的效益,围绕“效益提升、价值创造”,全面推行“大商务”管理,以体系高效运转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加快实现从数量型规模型向质量型效益效率型转变,从注重短期绩效向注重长期价值转变,从单一价值视角向整体价值理念转变,通过高品质、高价值感的回馈不断赢得客户信赖。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公司在实现企业使命、愿景的过程中,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员工主体地位,搭建企业与员工共建共治共享平台,构建企业与员工“命运共同体”,努力提升员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持做美丽中国的践行者、守护者,人民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行动者,主动提升企业公信力和管治责任,推动社会志愿帮扶救助,积极融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信任度。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强调“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把握经济大势,在二十大的开局之年,加快经济复苏的强大决心与信心。基建投资作为“逆周期调节+跨周期调节”的主力军,在稳增长中的引擎作用有望进一步凸显。j9九游会一是从规划发展机遇看。随着《“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指导意见》《“十四五”现代能源规划体系》《关于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交通运输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工作方案》《“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一系列重要规划文件的相继发布,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基建行业未来稳健向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据规划信息,到2025年,铁路、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里程分别预期达16.5万公里、550万公里和1万公里,采用250公里及以上时速标准的高速铁路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万公里左右(不含国际陆路通道境外段、空中及海上航路、邮路里程),其中铁路20万公里左右,公路46万公里左右,高等级航道2.5万公里左右。全面建成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式基本实现绿色转型,设施整体质量、运行效率和服务管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政策导向变化看。重大项目建设提速的同时,各项政策支持也在持续助力。2022年4月26日中央财经委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基建的战略意义从“托底经济的工具”上升至国家发展与国家安全的新高度。2022年7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就部署建立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投资政策落地实施。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2022年底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从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提高供给质量、带动需求更好实现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国家发改委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至30%,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仍然很大,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产业转型升级投入力度加大,民生领域仍有许多薄弱环节,将催生更多投资需求。从资金支持力度看。国家将稳增长置于首位,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进一步加大财政扩张力度,在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的综合运用下,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将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专项债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进一步扩大,将撬动更多增量资金。货币政策精准有力,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预计信贷环境将进一步宽松、市场化利率水平继续走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新增规模不减。根据31个省份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报告,财政部提前下达的2023年新增专项债额度为2.19万亿元,比上一年(1.46万亿元)增长50%,这是提前批新增专项债额度首次突破2万亿元;同时,专项债资金投向领域由原来的9个扩大到11个(增加新能源项目和新型基础设施2个),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领域从原有的10个扩大到13个(增加新能源项目、煤炭储备设施、国家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3个)。从行业创新升级看。十四五”时期,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将持续保持高位运行,高原铁路、成渝中线高速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陆续上马,“新基建”即将发力,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科技赋能产业创新需求日益迫切,建筑业发展将逐步由投资、劳动等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节能技术的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深化,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步伐加快,将进一步推动建筑业走向内涵集约式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中国中铁聚焦历史使命和主责主业,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动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六个必须”为战略导向,推进实施“123456”发展策略,坚持实现由债务驱动发展向积累和创新驱动发展转化,从传统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和资本运营转化的“两个转化”经济路线,致力成为铁肩担当型大国重器、基建领军型开路先锋、绿色发展型产业链长、品牌影响型跨国公司、社会尊重型现代企业的新时代“五型中铁”。不断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将中国中铁初步建成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综合型建筑产业集团。“十四五”期间,中国中铁着力提升在全球、国内、行业的首位度,着力提升各业务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上的协同度,做强设计咨询、工程建造、装备制造三大核心业务,赶超世界一流水平;做优特色地产、资产经营两大重点业务,打造国内一流品牌;做专资源利用、金融物贸两大支持业务,建设行业一流平台;做大相关新兴业务,开启第二增长曲线,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国中铁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十四五”期间,中国中铁深化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实施战略引领、深化改革、科技创新、管理提升、人才强企、海外双优、风险防控、数字中铁、文化品牌、党的建设等“十大工程”重点举措,力争实现经营规模、效益效率、创新驱动、人才发展、国际化经营、绿色发展、安全质量等方面发展目标,实现中国中铁高质量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1,543.58亿元,完成年初计划11,200亿元的103.07%;营业成本(含利息支出)10,387.92亿元,占年初预计成本10,058亿元的103.28%;四项费用623.14亿元,占年初预计四项费用624亿元的99.86%;新签合同额30,323.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29,300亿元的103.49%。2023年,公司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聚焦“效益提升、价值创造”,坚持“十四五”战略引领,深入实施“123456”发展战略,强化营销管理,做实稳增长的硬支撑;强化提质增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强化改革攻坚,提高企业发展活力;强化创新驱动,激发高质量发展引擎;强化海外管理,提升国际竞争实力。同时,公司将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决策部署和国资委有关工作要求,从管理理念、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传递等多维度积极推动中国中铁及控股上市公司的质量提升和估值回升。根据国资委“一利五率”考核指标体系、结合自身实际,2023年公司发展目标为“三增两控四提升”,“三增”即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有所增长;“两控”即资产负债率同比不增高,“两金”占营业收入比重下降;“四提高”即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有所提高,研发投入有所增长。在确保上述指标达成基础上,公司进一步优化结构,对净资产收益率、新签合同额、“两金”等各项指标的构成逐项拆解,找到业务发展和资产质量的薄弱环节并着重加以优化;同时,注重边际改善,努力夯实经济运行质量趋势向好的态势,通过增量的持续积累带动质量的逐步提高。2023年公司计划实现营业总收入约12,000亿元,营业成本(含利息支出)约10,785亿元,四项费用约665亿元,预计新签合同额约32,000亿元。公司将根据市场变化和计划执行情况适时调整经营计划。公司可能面对的风险包括日常业务过程中的投资风险、国际化经营风险、现金流风险和健康安全环保风险。1.投资风险:由于外界不可控因素、项目投资前可行性分析论证不充分、项目实施管理不到位、外部宏观环境政策等因素的重大变化带来的投资效果不确定性,导致投资回报低于预期目标或投资失败的风险,以及公司投资项目增多带来的规模风险;其中境外投资风险指企业境外投资受到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法规、国内的相关政策以及企业国际化人才储备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产生投资失败、投资回报低于预期、人员安全保障低、企业声誉受损等风险。2.国际化经营风险:由于受国际政治形势、外交政策变化、政府行政政策干预和经济、社会、环境或技术标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公司境外施工项目不能正常进行。3.现金流风险:如对现金流管理不当,无法满足经营中及时付款、投资支出或及时偿还公司债务的要求,导致公司面临经济损失或者信誉损失的可能性。4.健康安全环保风险:公司面临的健康安全环保风险主要集中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安全风险方面,由于企业在管理制度执行、措施落实、技术管理、分包管理、设备管理、事故处理等方面缺乏有效管理而可能导致企业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存在安全隐患的风险。为防范各类风险发生,公司建立和运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对相关重大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把各类风险对接各项业务流程,据此分解辨识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制定具体控制措施,建立流程关键控制文件,落实各类风险和关键控制点的责任,与日常管控工作紧密结合,控制风险发生因素和要件。严格前期可研、策划、审核、审计、审批和决策等重要管控环节,加强过程控制和后评估工作,做好应对风险发生的策略和应急预案,保证了公司各类风险的整体可控。

  收金72亿!深圳今年首轮土拍结果来了,“黑马”地产商斩获两宗地,民企成最大赢家

  美国2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上升4.6%,预期4.70%,前值4.70%

  已有251家主力机构披露2022-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38.99亿股,占流通A股19.15%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6.87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

  股东人数变化:2023-02-28显示,公司股东人数比上期(2022-12-31)减少5285户,幅度-1.05%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